XX年渔业工作要点2015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海上粮仓建设等战略部署,抓住“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建设等契机,突出改革、创新、规范,积极适应新常态,推进转型升级、跨越突破,争取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努力打造生态良好、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海洋与渔业发展格局,为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水产品产量24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9%以上。一、强化转型升级(一)做强远洋渔业,专业远洋渔船超过350艘,实现产量25万吨、产值30亿元,分别增长25%和20%。一是提升基地保障能力。印尼马老奇、斯里兰卡科伦坡海外综合基地投入运营,加纳阿克拉等基地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海外基地保障体系。二是提升资源获取能力。新增所罗门、苏丹和尼日利亚等渔场,扩大过洋性渔业;实施探捕项目,扩充大洋性渔业;支持企业购建大型捕捞加工船,为开发磷虾资源、发展极地渔业做好准备。三是提升加工增值能力。加大远洋水产品回运力度,新增运输船6艘,回运水产品20万吨。强化远洋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宣传推介,全力打造中国远洋水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四是提升支撑服务能力。成立远洋渔业促进会,与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远洋渔业研究中心,探索组建远洋渔业企业集团,支持黄海造船和远通船业争创省级远洋渔船关键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支持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创建省级远洋船员实训基地,推动外籍船员引进取得突破。(二)做精高效增养殖,养殖产量达到160万吨,产值达到220亿元。一是提高良种覆盖率。集中建设威海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推进水产原良种场、渔业种业示范场建设,培育20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提高海参、海藻、贝类、鱼类等养殖的良种供应能力。二是推广养殖新模式。加大标准化池塘、立体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改造力度,改进海带机械化收割技第1页共5页术,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养殖网箱,探索可移动平台“养殖工船”综合养殖。三是建设海洋牧场。实施海洋经济生物底播增殖示范工程,争取增加圆斑星鲽、太平洋鲱鱼等适宜放流品种,放流品种10个以上,放流数量14亿单位以上。加强“3带12群”人工鱼礁场建设,创建海洋牧场示范区。(三)做优海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20亿元,增长13.5%。一是打造集群。以海藻、海参、金枪鱼、鱿鱼制品等为重点,打造海洋食品产业集群;以胶原蛋白、深海鱼油、海参多肽等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加快研发新型海洋药品和材料,打造海洋医药产业集群。二是龙头带动。依托30家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和100家海洋渔业成长性企业,打造一批重点海产品加工企业。2015年,年产值10亿元加工企业发展到10个。三是实施项目。重点支持32个海洋食品、生物制品、海洋医药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建扩建项目建设,提高海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四)做大休闲渔业,休闲渔业实现产值50亿元,增长35%。一是优化环境。进一步完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二是重点突破。继续实施“五个十”工程,创建10处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1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带动全市休闲渔业高点起步、快速发展。三是宣传推介。借助高铁开通等有利时机,通过举办展会论坛、放鱼节、钓鱼比赛等活动,广泛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争创“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二、强化创新驱动(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打造科研平台。依托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与碳汇研究基地、海洋科技产业项目孵化基地等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加快项目研发、转化、推广。积极争取更多国字号、省字号科研平台落户我市。二是开展示范试点。依托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推进水产种业与高效养殖、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完善渔技推广体系。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第2页共5页设,充实人员,搭建平台,更好地发挥科研组织协调、项目承接、成果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