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由骨髓中成熟聚合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染料: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使生物学染色剂产生颜色和被染组织亲和。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固有误差:在显微镜细胞计数法中包括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和计数池误差。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多采用RDW-CV和RDW-SD表示。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总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血红蛋白测定(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血小板计数(PLT):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指血液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量红细胞体积计算求得反映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血细胞比容(HCT):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血沉(ESR):又称红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网织红细胞(Ret,RET):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粒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未完全成熟红细胞。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的现象。核变质: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退行性变: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他亦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出血时间(BT):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凝血活酶:亦称凝血酶原激酶。共同途径所形成的活化凝血酶的蛋白质复合物。凝血酶时间(TT):反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前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D-二聚体(D-D):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检试验有BT和PLT。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陷或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的出性疾病,常用筛检指标有PT、APTT。纤溶亢进性出血:纤维蛋白(原)等被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常用筛检指标有FPD、D-D。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原尿:血环血液流经肾小球由于滤过膜屏障作用血浆蛋白无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