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VIP免费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_第1页
1/7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_第2页
2/7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_第3页
3/7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陈迎春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里边有几个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课前的师生谈话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重点句教学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生:“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1“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品味于老师的课,让人不禁感慨,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啊。解析这样的课堂,就可以启迪我们更好地为创建和谐课堂而拓展自己的思路:解析一:和谐课堂是教师对和谐理论的完美领会和谐,在中国古代称作“和”。与偏向宇宙论的西方和谐概念不同,“和”在中国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和人事概念;由“和”所规范的艺术,主要是庙堂艺术,国家艺术。当代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和”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谐作为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中源远流长,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面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诱导,就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强道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习起来才能胜任愉快;开而弗达,才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教育诱导。这显然是和谐教育思想的一种阐释。2再看世界的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教育目标应当追求“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说要整个身心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非指导性教育”理论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师生情感交流为特征的理论,还有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强调教育过程应最大限度地发扬学生生理和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正是对这些理念的完美领会,于老师才给大家奉献了一节堪称典范的课。解析二:和谐课堂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的课堂的前提。师生关系如果出现不和谐音符,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乱作一团,和谐课堂就无从说起。解析于老师的师生谈话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自始至终只要学生发言,就把话筒拿在手上凑到学生前面,对学生不厌其烦的朗读引导。在他的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和谐课堂的多维解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