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可以说本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二、课程标准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历史图表、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张謇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同学们,上图中的交通工具叫什么名字?学生:自行车。教师:我们的爷爷奶奶以及一些老年人还叫它什么名字?学生:洋车子。教师: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还能说出哪些?学生:洋火、洋油、洋灰、洋钉、洋布等。教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学生: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连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教师:今天我国有哪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学生:海尔电器、波司登羽绒服等。学生: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工业产品已走向世界市场。教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中国从自身经济近代化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经历了血雨腥风,历尽了重重磨难。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来切入课题,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引发思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状元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展示:教师:简单介绍张謇,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并完成助学88页知识梳理相应内容,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教师: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学生: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学生: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学生: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教师: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曾担任民国初年的实业部长和农商总长之职。力是什么?学生: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展示:1、张謇创办的实业大生纱厂大生纱厂车间南通师范学校通遂火柴厂材料2: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材料3: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教师:对于张謇创办实业,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稍后由组长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学生:说明了张謇非常有爱国之心,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挽回中国的利益。学生:张謇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他能创办大生纱厂并使之自成系统,这在当时也属于不多见的情况。学生:张謇具有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他看到教育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