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2010,Vol.18,No.3,432–440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432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机制*孟景陈有国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疼痛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它受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模型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疼痛共情认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后期评估模型。未来研究的方向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疼痛共情的认知机制,探索情绪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和扩展研究方法。关键词共情;疼痛共情;编码;解码;认知机制分类号B8451前言疼痛共情(empathyforpain)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Danziger,Prkachin,&Willer,2006),也就是对他人疼痛的“感同身受”。比如,当看到他人受伤疼痛时,自己也会感到悲伤难过。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理解他人的痛苦并产生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增进亲社会行为,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在恒河猴的利他行为研究中就曾发现动物疼痛共情现象的存在(Masserman,Wechkin,&Terris,1964)。随后,关于人类疼痛共情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与动物的疼痛共情相比,人类的疼痛共情更加复杂,受到多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Yamada&Decety,2009)。疼痛共情是一种典型的共情(Singer,Seymour,O'Doherty,Kaube,Dolan,&Frith2004),与其他种类的共情相比,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比较特殊,它可以激活大脑中一个名为“painmatrix”的痛觉神经系统(Peyron,Garcia-Larrea,Gregoire,Convers,Richard,Lavenne,etal.2000)。该神经系统对一个疼痛刺激的加工是情绪成分和感觉成分的结合,前者是指疼痛引发的不愉快感,后者是指痛觉刺激的定位和强度。神经机制收稿日期:2009-10-27∗西南大学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课题“时间与人格的多取向整合研究(NSKD08001)”。通讯作者:黄希庭,E-mail:xthuang@swu.edu.cn的特殊性使得疼痛共情逐渐成为共情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试图通过对疼痛共情的探索来揭示共情的普遍规律。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脑成像、事件相关电位和经颅磁刺激等神经科学技术手段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2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Hadjistavropoulos和Craig于2002年提出了疼痛共情的沟通模型(CommunicationsModel),用来描述观察者对他人疼痛信号进行认识和评估的一系列过程。该模型认为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疼痛者感受到疼痛;第二阶段,疼痛者将自身的疼痛感加以编码,并以言语、动作或面部表情的形式传达给观察者;最后,观察者对该疼痛信号进行解码,进而了解他人的疼痛状况(Hadjistavropoulos&Craig,2002)。Hadjistavropoulos和Craig(2002)也指出,观察者对他人疼痛信号的识别和理解过程并非始终一帆风顺,疼痛信号的编码、传递和解码阶段都可能存在偏差。目前,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对这些过程进行干扰,进而影响观察者对他人的疼痛共情。2.1疼痛者因素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知觉,疼痛者的感受无法直接传达给观察者,因而观察者一般通过疼痛者的肢体语言或自我报告间接推断其疼痛状况(Hadjistavropoulos&Craig,2002)。现实生活第18卷第3期疼痛共情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机制-433-中有部分疼痛者无法准确地表达自身的疼痛,因而可能造成观察者的误解,干扰了其疼痛共情。这些疼痛者主要包括婴儿、老年人和部分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婴儿虽然会感知到疼痛,但是却尚未学会采用言语和非言语信号对其痛感进行有效地表达(Hadjistavropoulos,Craig,Grunau,&Johnston,1994),因而观察者有时无法准确理解他们的感受,会错估他们的疼痛程度(Craig,Whitfield,Grunau,Linton,&Hadjistavropoulos,1993)。随着年龄的发展,个体才逐渐掌握了疼痛的正确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痛感传达给他人,获得观察者的疼痛共情。老年人的疼痛水平常被低估(Martin,Williams,Hadjistavropoulos,Hadjistavropoulos,&MacLean,2005)。这主要是因为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老化的原因,认知能力受损,交流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下降,因而经常无法准确描述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