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三角形教材简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屋顶框架图引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类比和分类讨论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而学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求距离等.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时会与其他知识综合出现在压轴题中.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章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应用及用尺规作三角形.【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三角形中线的类比,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探究其周长时分类讨论.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数”“形”转化,利用三角形测距离通过“数”“形”转化.4.体会转化思想,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常将复杂图形转化到某些三角形中,运用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课时计划1认识三角形4课时2图形的全等1课时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时4用尺规作三角形1课时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课时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问题,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并会利用.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1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81~P8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一)三角形1.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如图中,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二)三角形的内角和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图1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1)如图,剪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和∠3;(2)将∠1、∠2撕下,按图所示将这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3)将∠2、∠3撕下,按下图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MAN的度数,可得到∠BAC+∠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内角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1)通常,我们用符号“Rt△ABC”表示“直角三角形ABC”.把直角所对的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2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如图;(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上图中∠A+∠B=9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AB,∠A=40°,∠D=43°,则∠ACD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AB,∠A=40°→∠AEF=5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CED=50°(对顶角相等),由∠D=43°→∠ACD=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岛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