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二等奖)《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构思一.课题探究的基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初中学生首次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多层难题的密集碰撞,如操作技能与技巧的运用,实验现象的发现与分析,数据的处理等。尤其是理论研究作为重要方法融入本课题中,由具体转为抽象,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传统教学在讲授本课题时,往往不着探究,生硬地罗列出凸透镜成像的所有区域,对分区内因的思考经历和分界点的选择的理由避而不提,让学生按照固有的流程机械操作,按照教师指定的方式观察成像特点,教者替代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前卫的设计思路则采用教师给课题,学生自由探索的教学方式,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组织和数据的分析,以及虚实像的研判,整个过程完全放开。传统教学的优点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优势在于省时、有序,课堂成果的接受通过习题的训练同样能够得以巩固。但这种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使探究性教学变为验证性教学,甚至演变为灌输式教学。学生失去对过程体验的亲身经历,很难直接感知对庞大实验数据处理时所面临的困扰,无法通过对初步的实验现象及数据内在规律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中困难局面的心理承受力和研究方向的决断能力。“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必须汪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即使多花费一些时间也应当坚持做下去。完全放手的探究模式下的课题展开,课堂氛围热热闹闹,然而基于学生认知的局限和实验技能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初二学生物理思维方法尚未形成,学生的探究活动极有演化为毫无章法的盲动。经验表明五层以上的学生在这样的“自主”环境下无法正确进行成像的实验操作,九层以上的学生不能对实验数据有效处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效果令人担忧。探究就是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但是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有别于科学家的探究,这种探究应当建立在多数学生潜能所及的范围内,并由教师对所探究的课题情境予以改造,去除枝节,凸显重点,形成真实探究的“理想模型”,既排除探究过程中的某些障碍,又能体验探究的主要思维过程和活动过程,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并在感性的基础上归纳出理性思维.基于以上思考,可以确定本节课探究的基调为:在操作技能层面作示范并予以指导,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对实验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呈现,让学生在直观台阶上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艾伦.柯林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方法.”二.课题的分解本课题的探究,面临众多的难题,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放置顺序、高度)的选择和确定;物距、像距的调节对像的大小影响问题;成像区域特点的分析和临界点的确立;虚像的寻找和虚像与实象的区分问题等等。教科书提供的流程,难点过于集中,像的正、倒立问题,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像距、物距与焦距关系问题同时呈现在同一份表格中。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或者束手无策,或者顾此失彼.多个变量同时关联改变,数据分析处理的难度陡现高峰,不利于学生的接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的难点分解为六个板块,予以各个击破。其结构如下:第一版块,借助多媒体展示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自然过渡到使用凸透镜观察邮票放大的像,接着展示照像胶片实物和投影仪屏幕上的大小不一的像,使学生感受像的多样性,为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做铺垫,并提供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储备。这样做,起感知像的多样性实像和虚像的再认识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关注凸透镜成像感知凸透镜成像点底,步伐小,既和学生已有知识链有机琏接,又为接下来的探究埋下伏笔.第二版块的设计思路是,由教者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通过器材排列方式的展示和语言动作的节奏变化等方面的暗示和强化,凸显在光屏上获取清晰像的技巧。教者对物体、凸透镜和光屏高度的调节,以及对光屏或透镜移动形成的视觉冲击,自然而然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强烈的烙印,激发他们产生自己动手尝试的冲动,同时高效地化解学生操作技能不足的难题,为集中力量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