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信号系统介导的自主神经调节通路在运动后低血压中的作用心血管的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将血液泵出,并由血管将血液分配到各器官、组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最后回入心脏。这一个过程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即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等,并在机体各个部位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此外,血液循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卫功能等也起重要作用。心血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循环系统,而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能,如心肌细胞课合成和分泌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肾素等,这些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体内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功能调节。在体内,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同时,心血管系统自身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机体通过这些调节活动,使血液循环与机体的代谢需求相适应,保证机体的整体协调。一、心脏的生理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则是触发心肌收缩和泵血的动因。1,.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根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1)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功能: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类细胞主要执行收缩功能。(2)自律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功能:含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基本丧失收缩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活动。即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为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①静息电位:人和哺乳类动物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有关。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低,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②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降支和升支不对称。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4期五个成分。I、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有静息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0期去极化特点:持续时间很短,仅1-2ms;幅度大,约120mv;速度快,最大速率Vmax可达200-400v/s。机制: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部分去极化阈电位水平(约-70mv)膜上Na+通道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再生性Na+内流进一步去极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II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后,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该期特点: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3期三个阶段。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膜电位由+30mv下降至0mv左右,历时10ms。此期和0期间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在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上表现为尖峰状,故常把这两部分称为峰电位。其机制是Cl-内流。该期过程中快Na+通道失活,且在去极化过程中又发生一次性外向电流的激活,主要成分为K+,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2期:又称平台期。此期复极过程缓慢,膜电位停止于0mv水平,形成平台,历时100-150ms。其机制是Ca2+内流和K+外流。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别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2期过后,复极化过程加速,膜电位由0mv较快下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