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新方法XX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全市上下落实“十二五规划”,着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召开的。俞正声同志代表第九届市委所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上海要在今后五年着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报告》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保持连续性,开创新局面。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总方针和发展主战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实质和灵魂,也是科学发展观今后五年在上XX县区整体发展中的鲜明展示。一、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报告》的诞生,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报告》起草到党代表大会审定通过,经历了四个阶段:起草初稿、征求意见稿、会议讨论稿、审议定稿。每一阶段均充分展示了民主实践的过程。起草初稿阶段,历时8个月。采取了4项举措:一是召开了一系列专家学者和委办、区县领导座谈会,广泛征求对《报告》议题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走访听取了老同志对《报告》起草工作的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征求了党员副市级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求全市基层党支部过一次组织生活,发动广大党员为党代会献计献策;四是召开视频会议,通报《报告》起草情况,努力使《报告》起草过程成为发扬党内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征求意见稿阶段,市委为此专门召开7个座谈会,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听取已调离岗位的九届市委常委的意见,反复推敲斟酌,认真修改完善。会议讨论稿阶段,召开九届市委第十八次全会,在广泛热议、充分修改的基础上,通过了提交第十次党代会的讨论稿。审议定稿阶段,810名党代表通过第十次党代会,人人自觉参与,积极发表意见,群策群力修改,最后审议通过了《报告》。从《报告》形成的过程看,《报告》是XX省全体党员共同努力、上下结合、持续研究而形成的。《报告》诞生的本身就是党内民主实践的一个成功范例。二、新阐述、新目标、新要求第1页共7页市十次党代会内容十分丰富,大会通过的主题报告,涵盖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过去五年的工作;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上七部分阐述既有新视角,又有新目标和新要求,至少涉及以下五个领域:一是对过去的5年工作概括为开创了8个方面新局面: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对过去5年实践形成的经验概括为6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三是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并作出明确判断: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日益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协调难度增大;不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治市的力度和执法公信力亟待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管理国际大都市能力亟待增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增大,运用和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