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轮船、火车、电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照相与电影事业、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知识梳理】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清朝晚期,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出行。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3.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4.近代通信业的发展,是从电报开始的,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最早的有线电报。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5.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它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6.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新式教科书、自然科学书籍、传统文化典籍、西方学术名著和辞典工具书等。7.1912年创办的中华书局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图书、杂志等。8.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是1844年。9.1896年,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1913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难夫难妻》在上海首映,这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10.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包括剪辫、禁缠足、变称谓、禁烟、禁赌等,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11.近代以来,西服等洋装开始在大城市里出现。清末民初,西服逐渐成为男士的礼服之一。【课堂导学】1.剪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方便工作,为什么还会遭到很多人反对?联系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答: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清军入关后,强令汉族男子剃发留辫,留辫是汉人臣服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清廷遗老遗少是对清朝的怀念和忠诚;有些群众则认为发肤为父母所受,剪了则为不孝;有的人则怕清廷复辟,会杀无辫之人;有的则觉得可惜,不舍得剪掉。2.举例说明近代交通运输业和文化产业的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出行;有线电报的出现,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自主检测】1.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C)A.出行可以乘坐飞机B.用手机和亲友联系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称呼政府官员“大人”、“老爷”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B)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C)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C)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5.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C)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6.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D)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7.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A)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A)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三联书社D.中华书局9.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D)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