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商鞅变法(3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一课时【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3、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形成_____________的局面。(1)儒家的荀子认为,自然皆有自己的规律,主张“_____________”,即要掌握自然界的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为人类服务。(2)墨家主张“兼爱”﹑“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平民阶层的利益。(3)法家则“_____________”,主张除国君外,其他人不论贵贱,都受法律的约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奇斗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来源:Z.xx.k.Com]1、秦孝公立志图强春秋时期,秦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六国,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虽有发展,但依然落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废除________;第二年迁都至栎阳;允许在国都进行商业活动等。其子秦孝公继承先父遗志,下“_____________”,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包括商鞅来到秦国。2、商鞅立志变法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本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商鞅对道家、儒家学说都精通,尤喜欢“____________,”对社会及时局具有敏锐的动察力。商鞅以____________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商鞅为打消秦孝公对顽固派反对变法的担忧,劝说秦孝公“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驳斥顽固派,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并首先进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基础。3、树立威信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商鞅通过“____________”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对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予以____________,平息了他们反对变法的声浪。使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预习自测】1、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2、《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3、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是()A、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兵家学说4、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此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2、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动力是什么?3、什么是“刑名之学”?它与商鞅变法有何关系?【随堂巩固】阅读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交战的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各国交战次数大国兼并小国数目宋国与郑国52次齐桓公兼并35小国齐国与鲁国25次晋献公兼并19小国晋国与楚国22次楚庄王兼并36小国吴国与楚国24次秦穆公兼并20小国吴国与越国10次请回答:(1)春秋各国间发生了133次战争,共有110个小国被兼并。为什么周天子无法控制这个局面?(2)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兼并战争你怎么看?【课后自测】材料一、有关商鞅变法的两幅图片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自古趋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咏商鞅诗》请回答:(1)商鞅为什么要“城门立木”?为什么要“舌战群雄”?舌战会争论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局面?这对后来的变法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3)王安石自己也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