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程”-二程-理学推进新课:选修班要求: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的发展状况(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1、佛、道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2、儒学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请看引言和第一段正文思考: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佛、道兴盛,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也说明儒学自身有缺陷)出示:《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教合一“聚仙庭”“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三教合一”是怎么回事?介绍泰山名胜-红门宫“三教合归儒”对儒学发展有何意义?儒学吸收佛、道精华,为儒学的新发展并重新确立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过渡:面对现实局面,儒学大师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思考、探索,建立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二、程朱理学先介绍代表,再解析观点。请问:以下材料涵盖了哪些领域?哲学观、伦理观、认识论。材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子文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朱子文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次备课】1——《大学》八目北宋二程(观点)1、代表人物南宋朱熹(地位、代表作、观点、影响)2、主要思想观点结合上文材料和P13教材的第一、二段正文归纳:见幻灯片。然后再总结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①哲学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②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方法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3、程朱理学的主要影响?P13最后一段正文(稍提其消极影响,后文有详细评价)过渡:请看教材P13的插图:白鹿洞书院。八百多年前,有两位思想家在此进行了一场大辩论,令许多听者感动地落泪。他们是朱熹和陆九渊,两位都是南宋大儒,各成一派,陆九渊创立的是心学。三、陆王心学阅读教材P14的正文,归纳陆九渊和王阳明各自的思想主张,强调二人生活的时代。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师要依据教材解析)(心学的集大成者)解释王阳明思想,可以先出示以下文字资料:有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师:没想到王艳明的学生是这样抓贼的,而且教育贼时将王阳明的理论信手拈来。文中的“良知”具体是指什么?按照王阳明的理论,该如何让这个贼恢复“良知”?生:文中的“良知”是羞耻之心。王阳明希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再用良知去指导实践,知行合一(与今天讲的“认识”与“实践”关系不同)。师:朱熹和王阳明都希望人们去掉过多的贪欲,那在这点上两者有没有不同?生:文中王阳明所谓的羞耻之心是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要求人们反省内心;朱熹则更多认为应该向外探求即格物致知。师:若从世界的本原来看,为什么两人在方法论上有此不同呢?生: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在人心之外——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这样我们既了解了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