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例1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例2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2.活动建议制作“水火箭”。新课程学习16.6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教学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教学方法用心爱心专心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生鸡蛋、铺有较厚的海绵垫的白铁桶、细线、金属小球、橡皮筋、铁架台等,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演示】事先在一个白铁桶的底部垫上一层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白铁桶里,事先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演示实验2:缓冲装置的模拟【演示】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可以把细线拉断,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就不会断了。【让学生在惊叹中开始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二)进行新课1.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师:给出问题(投影)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己推导。(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推导过程: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vtvva合力F=mattppttmvvmvtvvmv′vF由于ppp,ttt所以,tpF(1)结论: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2.动量定理教师:将(1)式写成mvvm)(ttF(2)(师生讨论上式的物理意义)总结:表达式左边是物体从t时刻到t′时刻动量的变化量,右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这段时间的乘积。(2)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就越大。)(ttF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即)(ttFI,单位:N·s,读作“牛顿秒”。将(2)式写成Ipp(3)(3)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讨论:如果物体所受的力不是恒力,对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应该怎样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选修3-5教材24页第一段,理解动量定理的过程性。总结: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在实际中我们常遇到变力作用的情况,比如用铁锤钉钉子,球拍击乒乓球等,钉子和乒乓球所受的作用力都不是恒力,这时变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某一个恒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