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的学习,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由此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认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巧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及过程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二、巧设计迁都洛阳1.迁都洛阳的原因2.迁都洛阳三、雷厉风行,移风易俗1.主要措施用心爱心专心2.积极作用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的措施难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中华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在这过程中,孝文帝对鲜卑族的封建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整顿吏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官吏俸禄制,目的是克服官吏的贪婪、腐败现象。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提问:实行俸禄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官吏的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杜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用心爱心专心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