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和第四章的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为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做了准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理解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是统一的演化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等过程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三、教学重点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四、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对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五、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在讲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时,要循循善诱。在教学中运用身边的案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六、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1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投影图片】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学生回答】地球为什么特殊?特殊的原因?【教师小结】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开始有了生命的存在。生物的出现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这些要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环境。先从图片和已学知识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书本案例让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直观显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联系用图分析,简化地理问题在同一幅图上从不同角度引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容易入手,学生也能接受注意知识的前后联新课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学生讨论】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分析】以生物这一要素为例,探讨它与其它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大气—影响大气成分、大气为植物生长提供热量CO2;与水——吸收水分,参与水循环,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与岩石——加速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产物为植物生长提供成土物质;与土壤——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教师小结】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第【承转】在这个整体中,不再是一个个要素简单相加,由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下一张)出现1+1>2的结果,也就是它们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学生讨论】生产功能的关键是哪一个要素啊?又是通过哪一过程来实现这一功能的呢?【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小结】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CO2,水圈、土壤和岩石圈提供水分和无机盐,各要素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从而为生产出了有机物来,并伴随着物质的迁移,能量的交换。光合作用是植物将无机物合成生产成有机物的必要途径。【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