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最终由学生乙完成此任务。(学生甲只要将任务的具体内容写在纸上,就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疑: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由此导入新课。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师:在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远古,人们遇到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会怎样做呢?由此导入“甲骨文的含义”。1、甲骨文的含义(板书)教师设计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商人为什么要进行占卜?②在商代能够进行占卜的都是哪些人?③为什么只有王室贵族才能进行占卜?④王室贵族通常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去占卜?⑤为什么把这些文字称为甲骨文?学生:简要概述“什么叫甲骨文”,注意要包括三个要点,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甲骨文的意义(1)为什么说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2)甲骨文与汉字有何渊源?(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转化而来的)。(3)教师归纳介绍: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的古老文字包括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人图形文字,这三种古文字早已灭绝,唯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对甲骨文世界意义的阐述。3、甲骨文的出土地点(1)师介绍“殷墟”,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里曾是殷商的都城所在地,殷商灭亡后,渐渐成了废墟。(2)谁发现了甲骨文?(介绍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要求学生能够区分甲骨文与金文,通过学生对“刻在青铜器上文字――金文”的简单了解,导入下一框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青铜:师介绍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所以叫青铜,使学生了解与今天铜的区别。2、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1)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2)你们有什么证据呢?引导学生观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描述其特点,分析其意义,并解释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评论员”。(3)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①引导学生观察司母戊鼎的造型并描述其特点,分析其意义,并解释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评论员”。②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并由此评选出“最佳工程创意奖”。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重在点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使学生明确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小结要求学生以“每课一得”的形式进行小结,这种设计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又是对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