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的理论思考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部署,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使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需要,不断在强化服务中发挥堡垒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一、强化服务观念服务理念,支配并影响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际行动。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群众服务的直接责任,必须从讲党性的高度出发,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树立群众第一的理念。(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无小事,事事连接政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新时期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需要,不是仅仅为群众做点好事实事那么简单,必须站在政治高度去思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能单纯依靠命令式推进,而应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民生需求、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入手,通过党组织的竭诚服务,激发其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的力量。(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非短期行为,必须持之以恒。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既是改进工作作风的生动实践、建设队伍的有效途径,又是推动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可见,服务型党组织既是一个常抓常新的课题,又是一个永久性的主题。决定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一项短期内就能达到实际成效的工作,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工程,牢固树立长期作战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这项工作。第1页共6页(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务必实打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关系到改革、民生,也关系到党员、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应付”思维和消极思想,把服务当作口号喊,上级检查临时抓、强调时被动抓、评比时突击抓,不利于基层党建工作健康发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特别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或者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的工作生活、家庭各个方面,真正把服务做到点子上、刀刃上,使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提升服务能力树立了服务理念还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能力。有些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但因能力不足,导致群众不理解、不领情,甚至事与愿违。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不断提升针对不同对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组织的信任。(一)多听民意,加强沟通,在密切联系中提升能力。与群众沟通交流,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有的党员干部到基层与群众沟通交流云来雾云,难以达成党群共鸣;有的同志却能做到洞悉群众所思所想所需,这既反映出亲民,又折射出能力和水平。知民情须深入基层,解民意须加强沟通。要多下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切群众的诉求,畅通了解民意民需的渠道,改变与群众交往中说不上话、进不了门、办不成事的窘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样,既可以在决策中体现民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又能加强与群众的感情,在工作中提高能力,推动工作。(二)多办实事,增加信任,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能力。群众的事,小到基本的柴米油盐,大到征地、社保等国家政策,都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希望办事方便一点,生活改善一点,而党的工作也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现在不少群众反映,好多工作太虚、不务实,说得好、写得好、没有落实好,老百姓心里不踏实。多办实事,更重要是带着诚意深入基层,带着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深入群众,让服务不再是一句空话。要把服务和工作平台放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