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故事VIP免费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故事_第1页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故事_第2页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故事_第3页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故事故事1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译文郭林宗到汝南,造访袁奉高,车子还没停稳,车铃还未停响,立即就走了;拜访黄叔度时,竟然整日逗留,连住了两晚。别人问他其中的原因,郭林宗说:“黄叔度如万顷广阔的池水,不会因为澄清它而显得更加清澈,也不会因为扰乱它而显得更加浑浊。其器度深厚宽广,难以测量。”品性高洁如玉黄宪,字叔度,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世代贫贱,父亲曾为牛医。叔度是东汉有名的贤士,其具体事迹不可闻,只知道他品性高洁,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崇敬。《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周子居景仰黄叔度的话: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我如果几个月没有见到黄叔度,那么鄙陋悭吝之心就会重新生出来)。因为黄叔度为人耿直,人品高尚,不愿意与污浊同流合污,因此死后被世人称为“征君”。故事2原文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译文华歆对待子侄晚辈十分严肃,即便是闲处在家中时,也像在庙堂上参加典礼一样庄重恭敬。陈元方兄弟之间随和友爱,无拘无束地相处。但是华、陈两家都不失和谐安乐,各自有各自的规矩法度。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两个同时学习画画的小孩,第一个小孩每次画好一副画,都会得到家长的赞赏,然后将画收好等家里有客人时拿给客人看;第二个小孩每画完一副画,家长就会说这副画得不好,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然后便将画好的画扔进了垃圾桶。后来第二个小孩因为从小不懂得满足,结果画得越来越好,最后成为著名画家。而第一个小孩渐渐在赞美声中迷失了自己,画画水平止步不前,最后一事无成。当时读到这个故事时便很不以为然,觉得故事的逻辑有很大的问题。第一个小孩固然容易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更何况即使在绘画上没有什么成就,从小培养出来自信乐观的性格难道在其它方面也别无所长吗?而第二个小孩在父母的一次次打击下久而久之难道不会渐渐丧失信心最后也丧失了对绘画的兴趣吗?为什么不可以两个小孩根据自己的画画习惯最后都取得成就了呢?为什么没可能两个小孩因为自己的画画习惯最后全都无所成就呢?直到今天,我愈发坚持自己的想法。万事万物本无固定章法,只要适合自己便没有对错。如果认为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行事才能成功,岂非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孟子说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鸡汤故事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非要把不同的做法分出个高低对错,让人一时之间茫然失措。倘若被古人得知,只怕也会发笑吧。故事3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从他们,华歆感到为难,拒绝了他。王朗说:“幸好船中尚且宽裕,为什么不让他搭船呢?”随后贼兵追上来了,王朗就想抛弃这个人。华歆说:“我之前担心的正是这种局面。现在既然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事态紧急就抛下他吗?”于是就像之前一样,带着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品行好坏。华歆看似无情,实则做事谨慎有担当,王朗看似善良,实际做事不周详,欠考虑。关于华歆,最有名的故事应该就是被管宁割席绝交了吧割席绝交传说管宁和华歆在菜园一起锄地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连看都不看一眼,继续干活,而华歆却将其捡了起来。两人一起读书时,外面有官员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以为意,华歆却跑出去看热闹。管宁因此认为华歆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将席子割成了两半,与之绝交。古人追求白璧无瑕般的高洁品性,小时候常常心生佩服,但长大后才发现很多做法其实都违反了人类的本性。就像管宁这种视金钱如粪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精神虽然值得敬佩,但华歆的做法也算不上罪大恶极吧,喜爱金钱是人类的本性,喜欢热闹是小孩子的天性,怎么就到了要绝交的程度呢?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几篇关于华歆的故事,都对华歆的人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