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稿第7周红领巾参考发言稿校园广播稿《弘扬传统美德,唱响文明之歌》A:亲爱的辅导员教师B:亲爱的少先队员们A:当灿烂的阳光暖和整个校园,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B:让我为你采撷一缕阳光,留住一丝清风,让金色和红色印染我们的胸膛。合:今天是2015年10月19日,“红领巾广播站”开场广播了!A:我是来自六(5)中队的袁子豪。B:我是来自六(5)中队的李奕欣。合: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弘扬传统美德,唱响文明之歌》。甲: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佳誉着称于世,中华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乙:中国古代的名人中,有特别多都是讲究文明礼仪的典范,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甲:我讲的故事叫《孔子尊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前往洛阳去朝拜天子,孔子觉得这是向老子请教“礼制”学问的好时机,因而就与宫敬叔同行。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前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请教,赶忙放下手中的笔,整顿衣冠出门迎接。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忙向前,恭尊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咨询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答复:“我学问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别向教师请教。”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便详细地讲述了本人的见解。孔子如此尊敬教师,讲究礼仪,不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丙: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叫《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周围侍坐,孔子就咨询他:“往常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微妙的理论,用来教诲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教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入的道理,因而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尊敬敬地答复道:“我不够聪明,还请教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特别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教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教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教师的尊重。曾子明白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特别多人都向他学习。甲:同学们,从这两个故事中能够看出,讲究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把文明礼仪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乙:是啊!但遗憾的是,在不少中国人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让我们来听一听其中两个事例。甲: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禁止随地吐痰”、“禁止抽烟”、“禁止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答复:由于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丙:据报道,有一年,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显得特别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构成了强烈的反差。甲:以上两个事例说明,文明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的间隔。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直截了当妨碍到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乙:因而,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文明的好适应,做讲文明、明白礼貌的好学生。下面请听《文明礼仪歌》。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您好”“感激”“对不起”,文明语言常使用。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涵养。同学间,邻里间,民族适应要尊重。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重礼节,讲礼仪,做个文明中国人。甲: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留意在校园中的文明礼貌。让我们咨询咨询本人,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中,你的文明礼仪表现得怎么样呢?1.见到教师,你主动咨询好了吗?为了让同学们健康成长,为了让同学们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教师们辛勤地工作着。尊敬教师,就让我们从一声亲切的咨询候做起吧。2.你在课间追跑、喧哗吗?安静的教学楼,是我们学习的地点。课间,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