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参考心得国学经典五篇读书心得关于国学经典(一)“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华,坚决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尽管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教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经历,许多知识已不记得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化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通过查阅材料,我明白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妨碍。它们构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特别深远的妨碍,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因而我找出《四书》认真阅读,理解到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表达了早期儒学的轨迹,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妨碍。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部能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国学经典。能够说读《四书》,对我们回忆历史、总结过去、开辟将来无疑大有裨益。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妨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展自我涵养、自我监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本人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地。《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表达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开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特别深远的妨碍。《四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答复:“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纵不羁;爱好信实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本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英勇而不爱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