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新编教案上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新编教案1《能辨颜色的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假如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信任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老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盲人靠自己的手分辨出罐子的颜色,让人们不由得对他产生敬佩之情,盲人的手为什么能分辨出物体的颜色呢?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指名分段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生: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第一自然段。)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师:“吆喝”是什么意思?生:大声喊叫。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中找一找。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处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师:货主向盲人介绍自己的罐子,除了说自己的罐子非常好之外,还向盲人说明自己诚实无欺,以进一步招引顾客购买。那货主是否真向自己所说的那样诚实无欺?生:不是。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师:假如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神态描写。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想像回答)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师:盲人上当了吗?生:没有。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