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总结【摘要】近年来,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新变化新变革,淮北日报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大胆实践,以完善媒体平台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改革体制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效融合,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传播新格局中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关键词】媒体融合;淮北日报;实践;思考媒体融合如今已成为传媒界的热门话题,也是许多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淮北日报社应声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完善平台建设,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主流舆论阵地进一步壮大,融合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一、实践与成效(一)全媒体布局,构建立体传播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媒体融合,丰富现有传播手段、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是基础。早在2005年,淮北日报社就投入了一部分资金,率先在全省建立地市级综合性门户网站――淮北新闻网。2009年,淮北日报社准确把握传媒生态产生的新变化新形势,在原有网络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媒体发展部,专门负责新媒体产品的运营管理。同年4月,报社开通了皖北地区第一份手机报《淮北手机报》。2010年7月,XX市委对报社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新一届班子积极实施开放式办报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取了杭州、徐州、温州等地的先进办报理念,决定举全社之力发展新媒体。发展新兴媒体迅速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由此也拉开了淮北日报社向新媒体的进军之路。2011年初,淮北新闻网开通官方微博;2012年下半年,淮北日报社推出高清数字阅报屏,并成功进驻市汽车总站、市人民医院等公共场所,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2013年,我们与南京联著实业公司签署战略第1页共6页合作协议,联合推出淮北云报,携手发展全媒体。加快改革,时不我待。2014年初,报社党委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将全媒体、集团化确定为战略目标,并出台《关于加快新媒体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媒体由此呈现飞跃式发展态势。淮北新闻网开通了视频新闻;本土第一社区淮北网强势上线;报社旗下的《淮北日报》、《淮北晨刊》、《皖北传媒》、淮北网、淮北企业网全面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两微矩阵全面建成。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坚定了报社推进融合发展的信心。同年11月,报社党委将新媒体发展部更名为数字媒体中心,部门职责也由产品开发转变为平台维护与更新、新闻策划、内容采集、信息集成、把关发布等,这标志着淮北日报社初步形成了集报、网、刊、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数字阅报屏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二)全方位互动,巩固壮大舆论阵地在完善现有传播平台的同时,报社致力于在提升影响力上下功夫,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创新报道模式和表达方式,增强互动频率和传播效果,将《淮北日报》在传统媒体方面的影响力向新兴媒体领域拓展,真正让主流舆论在新兴媒体上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让新兴媒体这个平台为我所用,做到形神兼备。内容品质提档升级。在信息多元、渠道多元的媒介环境下,优质内容生产仍然是核心竞争力,报社采编部门也为此作出积极努力。《淮北日报》重视新闻策划,强化评论言论和深度报道,《文明追梦十八年》系列报道荣获安徽新闻奖年度特别奖。《淮北晨刊》一连进行7次改版,坚持三贴近,增强服务性,成为本土新闻容量最大、信息最丰富、最贴近市民的纸媒。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注重打造有影响力的原创内容,深入百姓生活,挖掘价值信息,精心制作的《这个夏天,邀请你来淮北看海》《凌云超市门口,这个卖水果的女人你见过吗。》等原创微信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第2页共6页多媒之间密切互动。淮北新闻网和淮北网加大创新力度,综合采用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策划制作让爱心苹果香飘相城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新闻专题,努力探索动态新闻动态发稿,实现纸媒专题的多元化呈现,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淮北日报》在报刊显著位置刊发各子媒体的微博、微信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