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教学特色创新型教师教学特色创新意识心理沟通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优质课教学目的–学习和认识创新意识对于塑造创新型教师、推行教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与掌握创新型教师应具有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艺术,把创造性的教和创造性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第一节第一节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一、创新意识的涵义:1.意识:即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它指能够调节、控制和驾驭各种心理活动家的过程。2.创新意识:指人有目的的创立或创造新事物的精神。它是在旧事物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革新并扬弃旧事物的过程。二、教师创新意识的作用和意义1.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启动器:教师创新意识是教师渴望认识教育、热衷于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激情的体现。有激情,就有动力。就有创新活动。因此说,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2.创新意识是永不枯竭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3.创新意识需要确立新型师生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如何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对待后进生应做到: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第二节心理沟通第二节心理沟通一、心理沟通的意义:俗话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共同活动,需要教师的学生的合作、需要情感交流、教法和学法的融合。教学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是否心心相印,至关重要。即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课堂教学要深入地了解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情况,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心理沟通的内容二、心理沟通的内容1.师生心理融合的沟通2.智力因素的心理沟通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地开展,智力方面存在三大障碍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思维障碍3.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沟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能存在的非智力方面的障碍动力障碍意志障碍行为习惯障碍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必须的心理因素,如感觉、记忆、想像与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了学习活动操作系统,它承担知识的加工处理,保证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第三节创设问题情境第三节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问题情境?–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当个体在活动中遇到某种不清楚、不了解的客观事实或现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普通心理学》第295页叶奕乾等主编–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第131页–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同上怎么创设问题情境怎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补充知识,引导学习以情引趣,激活思维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设置疑问,激发兴趣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从“疑”、“情”、“趣”三字着手。教“天花板”一词趣闻教“天花板”一词趣闻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想用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学习“天花板”这个词。他没有直接说出这个词来,而是采用了如下的设问:“同学们,你们头顶上是什么?”学生左顾右盼,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头发。”老师又问:“头发上面呢?”头发上边是什么呢?学生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