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针对训练]1.“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孝武即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但“大义未明”,而光武即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使得“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比对可知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发展,故选D项。2.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解析:选A。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皇帝利用儒学进一步扩张,但不能说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故选A项,排除B项;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了,排除D项。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特点(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2.积极影响(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消极影响(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批判和抛弃。[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