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VIP免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_第1页
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_第2页
2/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_第3页
3/7
考点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1)内容领域措施特点农业余粮收集制①战时:从战时的背景,服务于战时来看②共产主义:从所有制、管理方式、分配制度等来看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2)实质: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影响【深入思考】有人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有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提示:该观点不正确。(1)从实施背景看,是在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必要措施。(2)从具体措施看,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3)从实施效果看,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①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农民反对;战争结束之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1)背景①三年国内战争结束。②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2)内容领域措施特点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粮食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工业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和租借制)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深入思考】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如何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提示:(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意义①经济上: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②政治上: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社会主义探索:(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上)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深入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重大的成就?提示:(1)工业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政府政策:形成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本)。(3)人民支持:节衣缩食积累资本,积极投身工业化建设。(4)有利条件: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概念: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背景(1)国际形势:苏联成立后,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国内形势①经济状况:经济虽已恢复,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3)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威望等。3.形成过程(1)工业化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知识拓展】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③过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到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一大批企业;1928年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④成就:到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77.4%;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⑤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2)农业集体化①背景:苏联的农业仍停留在个体小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落后。②进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实行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