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1.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2.农业布局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3.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4.一般来说,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6.工业区是工业布局的地域表现形式,可分为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区与综合性工业区。7.一般来说,服务业可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区位选择比较灵活多样。8.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大城市。9.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市场、行政等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中心地理论对商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收集、呈现并分析产业活动的数据、图表和地图等,对区域产业活动进行评价(地理实践力)。能够从多个维度描述产业活动的布局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运用区位理论的基础知识判断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资源、环境和发展观(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排名(有并列)学校名称专业星级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A+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A+1清华大学工科A+1北京大学金融学A+1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A+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农业生产。(综合思维)2.能够从区域视角认识水稻种植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形成评价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能力。(区域认知)3.观察、调研生活中的农业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评价。(地理实践力)4.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2)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3)社会经济: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易误辨析]1.光照条件就是热量条件。提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2.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来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所以技术因素往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知识清单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易误辨析]农业地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