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题《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础字词意思掌握。2、积累文言字词,扩大词汇掌握文言句式,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教学难点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激趣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来源于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与世无争、和平安康的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个故事即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桃花源吧!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2、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3、让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4、熟识文本,了解文意:(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把握正确节奏;(2)、集体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不足之处);听导入,进入新课学习。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作者。评论,发言。初读课文,给生字、词正音释义。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疏(3)、同学根据课本和词语手册自主解释文意;(4)、教师和学生一起疏通文意,明确重点字词意思;⑴捕鱼为业:作为;⑵缘溪行:沿着;划行;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⑹欲穷其林:走完;这;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⑻才通人:仅仅;⑼豁然开朗:开阔明朗;⑽土地平旷:开阔;⑾桑竹之属:类;⑿具答之:详细⒀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同乡;与世隔绝的地方;⒁遂与外人间隔:于是;⒂延至其家:请;⒃此中人语云:告诉;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24)寻病终:随即、不久;5、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通文意。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再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课堂练习一、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布置作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题。2、完成《优佳学案》上的练习。2、背诵并默写课文。业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东晋末年的兵连祸结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畅、音韵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