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2.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3.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情况、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难点:正确认识明朝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课前预习】1.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2.明中期到清前期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2)手工业:(3)商业:(4)对外贸易: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1)社会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4.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等;(2)封建者,固步自封,于世界潮流;(3)、、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虚拟历史场景:小品演示: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是一位初次来华的美洲商人。(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组,分别就多媒体所显示的任务向美洲商人介绍此时中国的相关情况。)多媒体投影:任务一:为这位美洲商人介绍一些以其家乡的食材烹制成的菜品。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展示由美洲引进的外来作物图片分别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甘薯、玉米等老师追问:这些作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这说明当时中国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在明朝时就引进了。特点是引进外来作物。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图与外来物耕种收益资料,让学生讨论:明清人口增长速度那么快,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引进外来物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怎样的帮助?学生回答:粮食短缺,造成社会不安。学生回答:提高粮食产量,有助缓解粮食危机,还可以提供生产原料。任务二:为这名美洲商人介绍这一时期最具有中国特色且工艺水平高超的手工业产品及其产地。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同学看:《南京云锦》、《青花大瓷》、《明永乐青花内外纹龙瓷》展示民谣:“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1)结合以上材料,你能概括一下明清时期棉织业和丝织业发展的情况吗?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回答:这两个行业都很发达。学生回答:由南到北形成了一批棉纺业基地,松江地区仍是棉纺织业的中心。学生回答:南京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有三万多台织机。(2)在海外贸易中,最受外国人青睐的除了丝织品,就是青花瓷,以制瓷业为例说说这是为什么?(指导学生从技术、造型、审美等方面去分析)学生答:当时中国被称为China,而景德镇则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有瓷都的美誉。学生答:景德镇所生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任务三:为这名美洲商人介绍中国商业发展的情况。展示:《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景物图》、《乔家大院》、《安徽黟县承志堂》(1)你知道皇都、南都分别指哪两座城市吗?学生答:北京、南京。(2)请学生认真观察图中景象,如店铺数量、悬挂的招牌、所卖的商品类别,从中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答:城市繁荣、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学生答: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种类增多,有银号、当铺等招牌。学生答:商人的地位提高了,出现了商帮,如徽商、晋商。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展示图片《施复夫妇称为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指导学生看课本进行抢答:1.中国资本主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