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标要求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产品、制造的陶器,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拟图片和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四、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可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并引出原始农耕文明的特点。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和理解。六、教法学法教法:强调重难点,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阅读归纳法七、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先提问: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有哪些,他们使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存问题有保障吗?有固定的居住地吗?(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人使如何生活的。板书[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早期人类告别洞穴,搭建住所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什么是氏族?什么是聚落呢?学生阅读前言回答。理解了氏族聚落的概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张“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请学生观察氏族聚落的分布情况并总结特点。图上可以看出来,代表氏族聚落遗址的红点非常非常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东北至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全国各地都有,所以课文的标题就用了“星罗棋布”这个词,意思是氏族聚落的遗址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在我们的中华大地上。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遗址是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这两大遗址一北一南,却同样创造了非常辉煌璀璨的文明,老师呢想请北边两组的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半坡人,南边两组的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河姆渡人,请你们各自读一读自己所代表的原始人类的那段课文,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然后我们来一个大比拼,看一看到底是半坡人比较先进还是河姆渡人比较先进,好不好?阅读过程中完成课件上的表格。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距今时间发现地使用工具房屋结构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分组回答然后思考问题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1)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很好,两位发言人介绍的都很好,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他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逐条的分析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先从居住的地方说起,和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洞穴里不同,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经建造了自己的房屋。多媒体投影展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房屋复原图。(半坡聚落地处干旱地区,房子是半地穴式,灵感是从北方原始人类以前居住的山洞得来,半地穴是房屋有一半是在地下的,北方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聚落位于湿热地区,房子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干栏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