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2、知识目标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二、教材分析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准确、详细地了解孔子,将有助于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孔子及其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⑴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⑵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还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⑶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奴隶社会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等。由他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论。⑷孔子晚年编订了《诗经》、《尚书》等文化典籍,还编成了以鲁国为主的编年史《春秋》,对我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难点:七位思想家和两位军事家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关于战争,墨子的观点是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的反对一切战争,孙膑则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孟子倡导“仁政”,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治,这样有助于深入牢固的掌握知识,学会处理复杂的学习内容。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2、学习导航(1)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学生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2)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3)要让学生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学习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四、板书结构设计: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2、对教育的贡献: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3、他编订了《春秋》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㈡教学新课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1)思想:(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