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参考心得体会参考范文5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1)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而特别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明白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粗浅易明白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关于教育青年儿童,关于我们成年人如何运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弟子”确实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确实是标准、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标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能够做,哪些不能够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及时纠正本人错误的言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明白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能够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因而,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确实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特别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敬他们,而我们现在对父母都特别孝敬,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小孩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早年尽管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本人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拟概括,详细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因而然,因而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由于工作繁忙而无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特别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咨询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觉察本人的缺点居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特别多的缺乏,试想,假如光阴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么样的汗颜。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特别幸运,特别感恩这本书。要报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标准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本人孝亲尊师、平和谦逊的品德,,以尊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本人的品行涵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协助更多有缘人。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涵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四周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如此,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2)一、对《弟子规》的认识。《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依照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么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浅显,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根本的品德涵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养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生活好像行尸走肉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确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陶冶。《弟子规》一书深化地训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构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根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根本的语言及行为标准。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