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 VIP免费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 _第1页
1/12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 _第2页
2/12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 _第3页
3/12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论语心得的心得体会(1)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确实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一、往常尽管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故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本人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确实能如此,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确实是如此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表达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留意这个咨询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特别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差。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构造、层次也不清晰。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咨询题。儒家学咨询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确实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事实上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事实上确实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咨询题,《论语》就容易明白了,《论语》全篇,事实上都在讲这个仁字。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标准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详细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标准,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久不变,不管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一样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表达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如此,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确实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构造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照《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特别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特别有道理。在此根底上,学生从本人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由于仁确实是真善美慧的合一,所以也是美的本体。从如此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学习论语参考心得的参考心得体会5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