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C,冬季平均气温高1—2°c,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完整word)城市地理学2-期末考试-详细整理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完整word)城市地理学2-期末考试-详细整理14。伯德曾以一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交通运输职能)形成和(完整word)城市地理学2-期末考试-详细整理答: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完整word)城市地理学2-期末考试-详细整理答:⑴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⑵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⑶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15.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有哪些?答:基本部分:⑴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部分:⑴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⑵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完整word)城市地理学2-期末考试-详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