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教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课题: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讲绘画中物象的造型问题,以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对物象造型所涉及的比例、透视、结构的分析和尝试练习,然后在学生分析、理解、练习的基础上,产生对绘画构图、形象组合、相关物象形象的个性化表现的探讨和研究学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争取在全面讲授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物象形的观察、分析、理解和再创造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绘画技能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一定创意的、一定视觉效果的并能体现出学生个人个性化的绘画作品。自我处理教材:教材的几点思考:①本课是绘画课的入门基础课,包含造型训练的基本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等,在学生尝试动手的活动中,又涉及些绘画的基本技巧,所以学习的量“多”。②教材从学生欣赏感受出发,要能明白绘画造型中形的基本特征,如轮廓在绘画中的平面性、封闭性、形的形状和形体的关系、构图的取舍和动势等,所以学习的课题“大”。③本章节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又有拓展能力内容,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新”。④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把教学活动的设置同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的实效和课改结合起来,所以教学要能“巧”。教学实际情况的几点考虑:①一个教学班的全面性教学的考虑,要做到学生人人动手,知识和技能传授要适中一点。②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课题要分割组合,符合绘画造型学习的特征,也能保证学习层次和深度能循序渐进。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在教学考虑范围之内,教学内容的难度可能要降低一些。针对以上的教学思考,我把教材分成三大板块:形的基本形和比例,形的结构和透视,形的构图组合和动势,用三个课时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工作。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见表格):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改策略欣赏感受导入展示、示范、讲解、设问观察体会、观察分析理解展示、讲解模仿、讨论交流、练习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模仿体会尝试示范、点评研究拓展创作具体实施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从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入手,学习并掌握运用绘画的观察方法,在模仿教师绘画方式的基础上,能够把生活当中简单物品的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画出来,一并在实践练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绘画基本技巧。学习方法和过程:①学生要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体会、模仿等学习方式完成一定绘画技能的训练;②在过程当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探讨,以此来加深自己的绘画感受,并形成自我的学习经验;③学习按感受——分析理解——模仿——讨论交流——拓展探究——研究创作的过程完成。情感和价值观:①通过对绘画造型的技能学习和训练,由“画不好”、“画不准”朝逐步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强自己的绘画信心,培养良好的绘画兴趣和爱好。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自己能听取意见、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从他人那里获取学习的灵感和经验,从而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与难点:①绘画造型中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观察与分析掌握。②快速把握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绘画技巧。③怎么样从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的角度出发,进行有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教学用具:教科书、相关参考资料、教学辅助用品(苹果、陶罐、相关投影图片)、画板、素描纸、宣纸、铅笔、毛笔。学生用具:课本、铅笔、图画本、一只水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形的辨别)教师用宣纸和毛笔即兴创作一幅线条的水墨画。提问:请同学们辨别一下纸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可讨论交流,选取代表从画指明形的所在。提问:同学们可以给这张画起个名字?《梦里水乡》教师对这张作品略作讲解。(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白墙黑瓦,石阶拱桥,明月孤舟,这些形象在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记忆,成为永久的印象。板书课题:形的视觉印象讲授新课:过渡语(同学们经常会说:“我画得不好、画得不准!”或者说“我不知道怎么画?”这些问题都和怎么样画形有关系,今天我们就学“形”。)展示实物:一只陶罐提问:这只陶罐的轮廓是什么形?(学生可进行讨论交流)请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