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影响力较大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由此可知,玄学()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人9.吕思勉说:“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据此可知,“崇尚文词之风”启自()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10.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在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11.李泽厚在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时,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诗人应当是()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白居易答案C12.唐宋时期,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注释《孝经》《金刚经》《道德经》,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提倡“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13.康有为认为:“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然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维奇也,盖所取资管议魏问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书法艺术中人的本质精神一任情态性B.表明了书法在技法层面上的严谨法度C.“二王”是王羲之、柳公权D.王羲之的行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14.北朝著名文学作品《木兰诗》中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