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精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境地,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亲密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作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尽管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本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本人的社会理想,全文覆盖着似有假设无的奇妙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根底知识之余,感遭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而,我预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才能。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如此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妙的地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地,如今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点。这篇课文是怎么样详细描绘桃花源美妙境地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妙境地呢?如今,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文,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由于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好的构造和完满的表达方式,因而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欢。二、作者简介,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材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妨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乱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场,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要素。2.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回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回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予本人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构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如此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般百姓追求美妙生活的愿望。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1)范读课文,清晰(句读清晰,节拍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清晰,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细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