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内容预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关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本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辟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课文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如此一则音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拟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才能遭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赞扬。但是,她做实验的才能特别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好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觉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觉,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觉阶段。因而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确实是使心中已经明白之“理”,推开辟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本人的品德涵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实在际的议论。诚意:使本人的意念真减,思想纯粹,不欺骗本人。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本人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特别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展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么样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注重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倡导“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推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打算,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注重真正的“格”,是由于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习惯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才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倡导“格物致知”的精神?缘故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存一个疑心求确实态度,靠实践来发觉事物的真相,这关于今天素养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和实践才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