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利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指责变法。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动摇。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支持变法。[深度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善于用人。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一些民户得到实惠。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3)局限①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②免役法: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名师点拨]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2.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②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③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④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历史作用: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壮大。[名师点拨]王安石的新法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1.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社会财富分配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3.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激烈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①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史料三(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③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④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①“富民”指大官僚、大地主;“贫民”指农民。②图一、二形象地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总结变法失败原因。③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④说明新法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1)依据史料一、二,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甚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结合史料三,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提示①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变法的进步作用值得肯定。②但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尽管其主要目的是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