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内容分析学习重点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学习方法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拓展与练习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1.背景:苏联建立(1922、12)列宁逝世(1924、1)192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4.过程及成就:“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5.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6.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进程: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整顿、发展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5.评价积极: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消极:①,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标志:2.特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3.评价积极作用:(1)(2)(3)消极作用:4.(合作探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经济落后,是落后的农业国。(2)政治因素: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3)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巩固练习1.(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0题)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4题)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5.(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7题)“〈苏联〉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