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方法组织物理教学安徽省望江县实验学校郑根林【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讲解教学法、生活体验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教学法、综合教学法等物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方法物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在教学上应结合物理学中内容和教育的特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讲解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讲解是指教师的演讲和解释,同时也包括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的讲解,讲解必须符合学科要求,教学内容合乎物理原理,表达确切,概念清晰,用词正确。例如,讲“密度”概念时,应当说“物质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讲“电场”概念时,应当是“带电体周围空间存在电场”而不是“带电体周围空间叫做电场”;讲到“速度”概念时,应当是“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一阶导数”,而不是“速度是路程对时间的一阶导数”。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安排要有逻辑性。教学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讲解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做出反应,禁忌注入式。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着重点,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它,使学生听完课后就明白这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二、生活体验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更应注意物理与高新科学技术的联系。适当补充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例,比如: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这些现象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疑问,激起他们自觉看书,主动寻找答案的兴趣。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学时,教师带学生来到平静的湖边,学生发现只能在一个方向看到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如果让一个学生将石子投入水中,打破水面的平静,水面变得凹凸不平,就会发现在其他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镜面反射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现场实验,学生会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三、实验观察法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是有意知的高级形式,认识的开端起源于观察。兴趣的品质直接影响观察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设汁实验,制作一些新颖、趣味性强的实验教具,并巧妙地进行演示,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和生产实际,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没有全面准确、深刻敏锐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在实验教学中,常用的观测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几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会从平常事物和现象中找出相关的联系,从偶然事物和现象中找规律,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素养。注重演示实验的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演示实验能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它以具体事实说明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还能提高学生听课的趣味性和启发他们观察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事物,不断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玻璃棒,让一名力大的男生和一名女生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争夺,结果必定是男生取胜。此时教师接过玻璃棒用事先准备好的“油给棒”的一端擦一下,把有油的一端给男生,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生获胜。细心的同学在观察老师必定使用了什么“魔术”。此时老师稍作停顿引出《摩擦力》一节。这一有趣的开头使学生把上课前的其他想法全部忘掉。不由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新课也就开始了。通过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摩擦力”这一概念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四、讨论教学法物理概念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将某些物理概念、内容、形式、适应范围和生活常识混淆,不能对其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感性认识不足、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