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汇报2000年以来,我县根据国家建设京津周围绿色屏障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之一,强力运作,狠抓落实。紧紧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林业项目工程建设目标,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等林业生态项目工程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将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情况退耕还林工程:经过2000年、2001年两年试点和2002年至20XX年七年(2007年无任务)全面铺开实施,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2.7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6.26万亩、退耕地种草1.87万亩、荒山匹配造林44.63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68382户,22.92万人。工程多次代表省、市接受国家核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2004年1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xx县进行春节慰问时,还专程到xx县馒头营乡退耕还林工程区进行了实地视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1年至20XX年共计完成26.2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5.9万亩,封山育林18.3万亩,农田林网工程2万亩。塞北林场建设工程:1999—2007年九年共计完成4.6万亩。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情况:围绕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工程任务目标,精心规划设计,全力组织实施。一是投资200万元,在战海、大囫囵等7个乡镇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占任务的100%,植树205万株。二是投资35万元,在小二台、油篓沟2个乡完成封山育林0.5万亩,占任务的100%,植树52万株。同时完成护林房2间、围栏5000米、工程碑1座、固定护林标语10条、防火道20000米。三是投资720万元,在大河、二台、台路沟等15个乡镇完成飞播造林6万亩,占任务的100%,植树790万株;四是投资200万元,在台路沟、大西湾、张北镇等9个乡镇完成20XX年退耕还林工程荒山匹配任务1万亩,植树200万株。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林草覆被总量提升。我县以京第1页共4页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北林场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项目区新增造林面积130万亩,全县现有林面积177万亩,其中成林面积由1999年的67万亩增加到147万亩,林木覆被率由1999年的11.6%,提高到目前的25.4%,提高13.8个百分点。树种结构得到调整。针对坝上树种单一,常绿树种、灌木树种少的特点,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加大了树种调整力度,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加大了沙棘、柠条、枸杞、山杏等灌木树种和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的造林力度,提高了造林成效。同时,引进试验栽植了紫穗槐、柽柳、饲料桑树、胡杨、四翅滨藜、金银花等新品种,改写了我县工程造林树种单一的历史。造林模式更加科学。根据我县特殊的立地条件,在林种、树种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南部坝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以针叶树种为主;中部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以灌木及阔叶乔木树种为主;西部丘陵区,营造防风固沙林,以生态、经济兼用型灌木树种为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首先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大风日数由过去的90多天减少到30天左右,沙暴日数由26天减少得到5天左右。其次是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全县三分之一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0多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由于植树造林得到了有效保护。第三是气候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县境内全年无霜期延长11天,平均气温增加1℃,林网工程区内气温降低1℃左右,土壤含水量比旷野高50%,相对温度提高19.8%。社会经济效益初见成效。我县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正确处理造林绿化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关系,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带动了全县舍饲养殖、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启示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我县通过会议、电视、广播、板报等多种有效形式,对《防沙治沙法》和《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要求各级各部门站在“三个重大”即重大的政治任务、重大的发展机遇,重大的历史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第2页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