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具体技巧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由此可以推知()。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湖北人年龄最小答案:D解析:⑴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湖北人丙乙一右侧为年龄大者(甲)(河南人)(山东人)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总结:快读一一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快解一一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二、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丙说:乙不会游泳;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三、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