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德育对青年心理资本的影响摘要:通过探讨当下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笔者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资本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350名青年学生进行测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家庭德育对青年的心理资本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关键词:家庭德育;心理资本;青年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0.004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0—0026—04一、研究目的与意义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年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素质培育的重要基地。家庭德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父母是承担家庭德育责任的主体。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雷萧曾指出:“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养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家庭德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正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这一重要变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形成的。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孩子发展健康心理的前提,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则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青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最佳阶段。心理资本是个体调动自身积极心理力量以应对各种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的重要心理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心理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资本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有助于心理资本的提高。本文旨在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被试研究对象由甘肃省兰州市部分青年学生组成,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学生。(二)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样本350人,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在抽取样本时兼顾到了学校类型(重点与非重点、公立与私立)、年级等变量。(三)研究工具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由瑞典Perris等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66个项目,其中包括6个父亲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5个母亲分量表,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66个项目中,父亲量表不含第19、24、26、38、41、47、54、63项;母亲量表不含第5、10、18、20、21、40、49、66项。采用1~4级记分。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本研究中心理资本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该问卷由张阔等人编制,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26个项目,采用l~7级计分。(四)统计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被试基本情况通过对样本人口学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女人数基本达到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样本数量达到完全均衡。抽取样本包括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年龄在14~28岁,包括了青年整个范围(共青团划分标准)。单亲家庭(丧偶、离异)只占到8%,因此抽取到的家庭绝大多数都属于正常家庭结构。以上结果均说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较好,能够反映一定的现实情况。(二)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特点分析通过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M=50.540,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53.795,这两项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以积极教养为主,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父母比较注重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在惩罚严厉维度上,父亲惩罚严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M=19.015,母亲惩罚严厉M=13.740,父亲惩罚严厉维度得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