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摘要]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实效性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德育过程“人的情感”丧失,注重“知识”,忽视“体道”。而德育过程既要完成认识层次的任务,又要完成情感态度领域的任务,从认知到情感态度的产生并付诸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过程。现行的学校德育走的多是纯理性的过程,把德育等同于智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导致学生产生“道理我都懂,但不愿意去做”的症结。学校德育只有运用多学科的人学研究成果,才能有效指导具体的德育实践。学校德育应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而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是三位一体完整的有机系统。学校德育作为通过精神生产最终实现人的自身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通过生产主宰现实社会发展的人的根本实践。因此,学校德育应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将人的精神属性上升到“金字塔”的顶层,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二、更新德育内容德育内容陈旧老化,缺乏及时更新与调整是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差的原因之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结点。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应把握所处的时代脉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遍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德育应在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球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这些应成为21世纪高校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德育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应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高校德育内容不仅要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不要将社会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将二者统一起来,从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高校德育不应该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悬于真空之中的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讲座,将这些“兴奋点”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观、本质观和发展观看待社会问题。三、调整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政治化、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德育目标在整个德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研究,国外德育在21世纪面临着重心的调整,主要表现为: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品德形成的动力由政治动力向经济动力转变;学校德育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政治教育是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偏重“宏大叙事性”目标,冷落“具体微观性”目标。德育过多地带有主观意志,流于空洞说教,德育目标“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国高校德育目标需要调整与创新。首先,改变德育目标泛政治化倾向,拓展德育目标。从以往注重政治条目灌输向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变,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等。其次,注重学校德育微观目标的确定。所谓德育微观目标是指德育的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其功能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其特征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