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少年教育情况调研汇报“留守少年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构筑和谐社会使命的实现,目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让我镇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长,镇团委联合镇中心小学对全镇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管理教育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新农村建设中牵动千万农民工心灵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大都由于父母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被迫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离。通过调查,全镇共有145名留守儿童,其中75名学习上有困难,48名思想品德较差、思想有障碍。镇各级教育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省市有关加强农村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证“留守少年儿童”“一个不能少”的接受义务教育,遵循“优先照顾、优先教育”的原则,为“留守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适宜的成长环境。做到在学习上营造良好氛围,在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指导,促使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一、主要措施及具体做法(一)摸准信息,建立“台帐”首先,学校组织专人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摸底调查,确保对“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做到五个清楚:一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二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三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的病史状况;四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五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要求“留守少年儿童”所在的学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各执一份,做到心中有数。第1页共5页(二)实行优先照顾1、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少年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课任老师。由课任老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订立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的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除了老师的帮助外,每一名同学还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进行结对互助。教师定期检查效果,建立进步档案,努力使他们的学业和大家一起进步。对“留守少年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让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2、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学校对“留守少年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为丰富“留守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学校为他们开通有线电视,让他们在晚饭后有一段时间观看少儿节目和新闻,图书室全天候为他们开放。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生活不再单调、枯燥。(三)多渠道沟通学校通过不同的途径与“留守少年儿童”本人、父母以及第二监护人进行沟通。1、开展谈心活动。班主任建立时间不论长短式的每天必谈、遇事必谈制度;各任课老师也结合孩子学习情况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学校教师用爱心呵护他们,疏导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2、开展家访活动。班主任、教师每学期定期进行两次家访,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向家长或第二监护人通报孩子学习、生活和取得的进步情况,探讨帮教孩子的措施。每次家访后均针对家访情况写出有质量的家访报告。3、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对家长或第二监护人进行培训、指导、沟通,提高他们教育孩子水平,为此,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中心校校长任副组长、教干及退休教师12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领导,中心校还成立“关爱留守年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留守儿童”教育全面实施工作。各完小也相应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创第2页共5页造性的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明确“留守儿童”教育责任,明确“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评估方法和标准,明确奖惩规定等。4、畅通通讯渠道。班主任、任课老师们都有一份“留守少年儿童”的通讯录,随时与他们及家长进行沟通。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还通过书信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少年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