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实现途径思考摘要:军事课是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课程已经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它在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同时,也发挥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在于强化民族忧患意识、提高自觉参与意识、提升尚武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普及军事知识,更新国防观念。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实现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的目标,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大纲还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评价,对军事课,特别是军事理论课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使得军事理论课教学更加规范、有章可循。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把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强化民族忧患意识、提高自觉参与意识、提升尚武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普及军事知识,更新国防观念等五个途径着手,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一、强化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国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无数次的外来侵略培养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激发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军事理论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国防历史的学习。通过对屈辱的近代国防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腐朽必定落后”的道理;通过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防建设等各方面的横向比较,来显示我国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唤起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得这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转化为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定爱我中华、保卫祖国的决心。二、提高自觉参与意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爱国主义情感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转化为挺身而出的现实行动。现代国防是全民国防,促使大学生在国防问题上具有自觉参与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关心国防、建设国防的实际行动,是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来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向参与意识转化是需要相应的转化条件的。军事理论课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这种条件,使得大学生不仅知道和了解他的社会职责和国防义务是什么,而且还能体验到履行这种社会职责和国防义务的必要性。促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感向自觉的参与意识转化,变为时刻关注国防、积极参与国防建设的实际行动。三、提升尚武意识尚武意识是一个国家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必要条件。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个国家不管它的政府采取什么形式,为了避免受到后代子孙的谴责和国家独立受到威胁,提倡尚武精神,尊敬军事职业实在是一种明智政策。”这成为长期以来人们推崇尚武意识的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尚武的光荣传统。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有些人过分夸大金钱的作用,片面地追求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军人的价值在一些人头脑里大为贬值,军队在和平时期的作用也被忽视:许多人觉得当兵吃亏,在军队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大学生,学业有成,有一技之长后,不是考虑为国家和国防事业做贡献。而是一门心思去挣钱。针对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在国防教育中推崇尚武意识,在军事理论教学中,通过对国防政策、兵役制度、军队光荣使命、大学生参军入伍政策等等的讲解。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吸引大批大学生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四、提高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始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把这种情感变成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行为,并在思想中变成一种终身的责任观念,还需要用国防教育这个基本途径来解决。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仅仅分析我国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是不够的。仅仅显示我国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