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工科院校新生学风建设的思考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于工科大学而言,大一新生的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其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出路。本文中笔者针对工科新生学风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关键词:工科;大学新生;学风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124-03我国是培养工科生的大国,在全国众多高校在校生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工科大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想象和开拓的意识。所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是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为根基的。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基础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工科生而言,其意义更重大。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工科生想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学好大一学年的基础课程,这一年学习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甚至毕业后的就业出路。[1]因此,研究工科新生的特点,积极探索针对工科新生学风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人才质量和工科大学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一、工科大学新生学风建设的特点工科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之一,其学风和一般大学生既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他们又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独有特点。1.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工科生大一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这些课程知识点多、难度高、课后作业任务重,所学的知识前后衔接紧凑,需要学生在平日学习上投入较多的精力,不仅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而且在课后还要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此外,除了有理论教学外,还有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程。2.学习科目复杂,学习任务繁重。除了专业基础课外,工科新生还有很多公共必修课程,比如《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等。此外,很多高校规定工科生毕业前要完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定学分的人文社科类公选课,而不少新生在大一阶段就开始选修了三四门公选课,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课程总量,加重了学习任务。3.对新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讲课速度普遍较快,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老师课件翻的页数少则十几页,多则几十页,有的章节只讲几次课,有的课程甚至只花了几周就结束。由于课程内容较难,如果单凭课堂听讲很难掌握知识点,因此,为了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并在课后加以复习巩固。4.学生普遍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于是对这类课程学习不够重视;也有同学认为自己擅长逻辑推理,偏重数理性和严谨性,不适应文科类课程的学习。二、工科大学新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淡薄。很多工科新生由于在高中阶段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到了大一阶段容易放松自己。同时,对所就读的专业认识浅,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填报的专业不了解,有的同学仅根据专业名字,然后凭自我感觉就填报了专业志愿,还有很多学生的专业志愿是由家长安排或亲戚朋友推荐选择的,因此他们进入了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仍是一片渺茫。[2]他们也不知道大学具体该学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发展前景一无所知。这就直接导致新生中出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淡薄,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2.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学习较为吃力。工科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中学所学的数理化知识联系十分紧密。部分同学反映,由于他们的高中基础差,现在要学《高等数学》、《电路》、《大学物理》等理论性、原理性很强的课程,每天上课简直在“听天书”。[3]这些课程的期末考试难度大,很多新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普遍不高,甚至不少同学出现了“挂科”现象。除此之外,工科专业的女学生学习比文科生学习辛苦,虽然说工科女生大都学习刻苦,态度端正,但比起男生而言,她们的理科基础相对弱一点,缺乏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