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再适应性问题及对策摘要:响应国家号召,高校每年应征入伍的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多,这部分服兵役的大学生在服役期满后绝大多数选择了回到高校继续完成学业,从“营门”再到“校门”,生活的差异使退伍复学大学生很难再适应。本文从学生管理角度出发,分析研究退伍复学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字: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再适应性退伍复学大学生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休学参军入伍,服役期满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当这一特殊群体退伍返校后,面对从军事部队到高校校园的环境变化,出现了一些心理落差或者难以融入校园生活的现象。如何提升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校园再适应性,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再适应性问题分析(一)学业问题退伍复学大学生大多是新生入校前或者在校就读一到两年后选择当兵入伍。在部队期间,以军事技能和体能训练为主,知识学习的中断和时间上的断裂导致课程知识遗忘率高。复学后,加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繁重,需要付出比普通同学们更多的努力。另外,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发展尚不成熟,大学生士兵身处在保密性高、管理严格、封闭的部队里,对外界世界的新兴事物兴趣较高,退伍后,一旦自制力不强,经不住新媒体、网络游戏等的诱惑,会直接影响到学业。(二)心理问题由于原先认识的同学已经毕业,或者临近毕业,复学后进入到陌生的新群体。在心理上需要重新适应,在面对新同学时,都会有陌生感,产生孤独感。两年的军旅生涯使他们有着与普通大学生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也使他们希望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发挥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回归校园后,学业上的劣势,新环境的陌生,仿佛让他们觉得优势无法发挥,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显得格格不入,产生强烈的落差感。(三)学校关注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对于这个“特殊”群体,高校里往往是像对普通大学生一样进行教育,没有看到他们实质性的缺陷与需求,没有针对性的给与关注与关心。二、提高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再适应性的对策(一)角色定位首先,要把握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点,明确自身的定位。1.朋辈辅导员。经过两年的军事化管理与高强度训练,有了较高的纪律性和政治素养,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对普通学生有教育意义。相比于高校辅导员,能与同学保持更近的距离,在朋辈教育中更具有直接性,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有助于全方面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种角色是普通学生和教师无法替代的。2.准教师。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方面具备很多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亲身的军旅生涯让他们更有说服力。在《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课程、“国防教育”班会上可充当教师角色;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退伍大学生的优势,提升其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军营,同时也能够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军。(二)学业帮扶、生活辅导在学业上,针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二对一帮扶,即一名老师与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退伍大学生结对。学生负责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树立自信。老师负责功课上的指导,若出现成绩不达标,及时预警引起重视,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在生活上,辅导员老师要对其做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多给与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消除其孤独感与落差感,尽量安排在本班级的宿舍中,让其快速融入新班级生活,引导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新环境、新生活。(三)搭建平台,施展才华1.参与大学生军训军事训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利用这一平台,利用“准教官”角色发挥退役学生士兵的作用,利用他们在军队中学习到的军事技能。军训中,他们既是教官,又是学长或者学姐,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不仅能给新生传授了自身的所学所感,同时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