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组织政治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政府财政危机和信用危机为背景,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共部门出现绩效导向,并引导着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实践。在我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思想论文。国家领导人在多个正式场合提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中国政府定位于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法制政府”和“人民满意政府”。国家和政府的道路选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开展,仅从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报道和研究来看,近年来呈逐渐“升温”趋势,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1]而从实践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和办法,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评价研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一、国内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现状我国绩效评价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为官员个人的绩效评价,政府作为实现特定职能的组织的绩效评价实践显得较为滞后。[2]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实行了跨越式、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上下级政府间以及政府组织内部的绩效考核主要采用了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方法,[3]并最终形成了以目标责任制为主的绩效评价方式。在这种方式的主导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演化为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或来源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工作之初所制定的目标责任计划书。在操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实施绩效评价的实践者一般遵循着“科学、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采取综合各方意见的方式形成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另一种绩效评价模式是以外部公众为主的利益相关者对特定政府或部门的两类评价:一类是省直或市直机关工委所属考评办公室所进行的外部公众评议政府(机关)活动;另一类是由纪检监察部门所主持进行的与特定社会行业相关的对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公共形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行风评议”。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作为“自下而上”评议政府绩效的重要尝试,能够改善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共形象、提高第1页共8页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民主监督等等。但是,尽管国内诸多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以公众为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很多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展了“市民评议政府”的活动,但如何客观评价这类外部评价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总结。[4]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恐怕要算2004年7月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设计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适用于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据介绍,该体系共分三层,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三级指标构成,适用于全面系统地评估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的绩效和业绩状况。[5]该指标体系一推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各方褒贬不一。由于这套指标体系是由国家人事部人员所组成的课题组制定的,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是否恰当,受到各方关注,引发了不少批评,被国内学者称为“错误的例证”。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所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缺少清晰、严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看出,国内所有关于政府组织绩效的评估,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制度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换句话说,对政府组织绩效的评估没有考虑到作为政府形成基础的制度安排的因素,忽略了作为政府组织形成与运行规则的制度安排对政府组织绩效的影响。笔者在2006年5、6月份随全国人大农业工作委员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组在XX省某市l县和该县的t镇就政府机构运行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市、县、乡镇领导汇报、按照村民名单随机点名召开村民座谈会、到村民家里随机采访等形式,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自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以后,现行乡镇机构的运行情况。本文在调研取得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XX省l县县乡机构设置现状的实证考察,试图分析中国现行县和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如何影响县乡政府组织的绩效。二、案例1、l县的机构设置现状。l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地形为南山北岭中河川,属秦岭北麓丘陵区,土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万亩。全县22个乡镇,6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