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围绕“教书育人”,学校和教师要做的和思考的事情与问题很多。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同时融入自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信念”不完全等同于“自信”。根据实际情况,福建省福安第一中学提出了以“自信”为中心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充分挖掘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践行自信教育。一、自信教育思想溯源自信思想自古有之,且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辞海》对自信的解释是自己相信,信任自己。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自信”一说源远流长,如《旧唐书·卢承庆传》中“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孟子》的“有诸己之谓信”;《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皆有相关阐述。近现代国内学者车文博、黄希庭、陈帼眉等亦有类似的论述。而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信是为了满足自尊需要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沮丧的自卑感。—个具有足够自信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认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感觉,反映的是一种对生活和幸福的体悟。毛泽东有诗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不论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主观评价、自我评估、自我判断,也不论是生存自信、发展自信、成功自信等,它都是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二、自信的力量自信有多大的力量?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它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熊熊烈火可以焚烧困难,明亮智慧。奥里森·马登认为,成功者总是充分相信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己的能力,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可见,自信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的人生历程、创业经历都可见一斑。可见,自信可以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看到成功的光芒,可以赋予人奋斗的动力。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以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曾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科学家的自信探索精神粉碎了西方的“中国贫油论”。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30年里相继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油田。对中学生而言,没有自信,怀疑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就会被自卑感所打倒;学习遇到困难,就会觉得无趣,没激情,进而选择放弃。若学生充满自信,就会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快乐幸福的。三、自信教育的必要性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从宏观的角度看,有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实现。从学习的阶段性看,高中阶段是学生步入成人行列思考问题成人化,掌握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尚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同时还会从社会现实中确认自己。但他们自信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能力还很不足,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竞争压力,以及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或许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当因主观欲望过大而难以实现时,他们常常会陷入无所适从的情感危机中。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有“独二代”,有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有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孤独、自私,不懂得体谅他人,个性中有抑郁、自私、冷漠、缺乏自信等特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学生所在区域看,农村学生基础不好,素质不高,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从而导致其不自信,有必要对其进行自信教育。从客观条件上看,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名校和优质中学毕业生上重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